开江县供销社坚持以为农服务为核心,积极探索“基层供销合作社+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+农民专业合作社”的“三社融合”改革,促进资源、资金、市场共享,经营、利益、风险共担,为农业高 质量发展配置“新引擎”。2021年在全县组建村级试点供销社5个、总资产达1250万元,打造特色农业产业基地3个、基地总面积1.32万亩,带动村级供销社农民社员人均增1800元,开创了供销得发展、集体得效益、农民得实惠“三赢”局面。
一、创新“三大举措”,夯实产业发展组织根基
一是党建引领,彰显“三社融合”先进性。由基层供销社牵头、乡镇党委组织、村支部引领,突出农村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 和供销合作社经营服务优势,带动“三社”融合发展。在回龙镇试点推行“基层社+乡镇党委+村‘两委’+农民专业合作社”模式,组建新型基层社,实行村“两委”负责人、基层供销社负责人和农民专合社理事长相互兼职,围绕全镇柑橘、黄桃、枇杷等特色水果产业,为农民合作社和种植大户提供农资供应、农技服务和农产品销售服务,带动基层供销合作社、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合作社融合发展。
二是培育主体,彰显“三社融合”示范性。推动全县专业合作社提质扩容,支持基层合作社以出资入股、服务带动等方式,创办一批示范性农民合作社,组建一批具有区域性、行业影响力的联合社,完善“农合联”组织体系,激活生产要素、促进商品流通,更好地服务和促进乡村振兴。2021年全县改造提升薄弱基层社4个,建设省级基层示范社10个,新增综合服务社6个,其中八庙社区、宝石社区、宝塔坝社区、东岳社区、竹溪社区5个综合服务社被评为三星级综合服务社。
三是强化联农,彰显“三社融合”带动力。采取股份入社、组织入社等方式,吸纳农村能人和村集体经济组织、各类农业经营主体负责人入社,夯实村级供销社群众基础。目前,全县村级供销社共吸纳社员576名,涉及农户112家,农村能人186名, 各类经济组织负责人26名。
二、促进“三大转变”,突破产业发展制约瓶颈
一是变“被动迎合”为“主动服务”。充分发挥供销合作社 经营渠道优势、村“两委”组织优势、专业合作社产业发展优势,按照农户实际需求提供“半托管+全程托”的“订单式”土地托管服务,将小农户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,实现土地集约化管理经营,壮大农村集体经济。2021年,全县土地托管服务面积达5万亩,其中水产养殖2万亩,“稻田+”优质水稻种植2万亩,“果林+”无公害水果种植1万亩。
二是变“各自为战”为“互利共赢”。充分利用“三社”优势互补功能,由农民专合社负责种植技术指导和产品销售,村集体负责土地流转、组织劳动力。基层供销社负责保障农资供应、农业社会化服务和日常管理工作,助推特色产业发展上规模、产业建链条、销售强合作,构建融合发展、资源共享、多方共赢的良好格局。
三是变“资源优势”为“品牌优势”。坚持将品牌创建作为提升产品知名度、增强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抓手,立足地区特色资源优势,在讲治镇成立双飞茶叶专合社,建设标准化茶叶生产基地,创立“怡千叶”“恋茶匠”两大茶叶品牌,产品达到国家质量监测标准,远销新疆、甘肃、山西、重庆等地。2021年茶叶种植规模达1550余亩,年经营收入1338万元,盈余近220万元。
三、搭建“三大平台”,完善产业发展服务体系
一是搭建技术服务平台,延伸农技服务触角。组建专家技术团队,整合农业生产资源,依托“三社”组织建立直达田间地块的技术服务体系。同时,通过“三社”成员将新型农药、肥料防治、种植技术直接送到田间地头,在连片规模种植户中选择新型科技种植试验示范户,设置新型种植技术与传统生产种植模式对比地块,让种植示范户全程参与试验示范,以实际成效彰显新型种植技术生产优势。
二是搭建销售服务平台,拓宽农产销售渠道。按照“搭平台、聚资源、强服务”基本思路,通过省、市、县社有企业组建的农资日用消费品联合采购平台、832 扶贫产品采购平台和巴山食荟农产品营销平台,培育孵化农场基地、电商主体,借力商贸流通企业政策优势,打造畅通有序的农村电商平台,为特色农产品开拓市场和渠道。
三是搭建物流服务平台,构建农资配送网络。以基层供销社经营服务网点为依托,建立“县级存储、乡镇配送、村级供应”的农资连锁配送网络,开展联合采购、统一配送、直供直施等业务,及时将优质高效的农资配送到农户手中。目前,全县已建立基层经营网点8个,升级打造基层供销社经营服务网点55个,形成上下贯通、运作高效的农村现代流通服务体系,构建起小农户与大市场有效对接的良好格局。